前言
在北约峰会后的海牙新闻发布会上,特朗普轻描淡写地向世界抛出一个重磅言论,即,尽管打累了,但以色列和伊朗很快就会重新开战。
国际社会还在为持续12天的惨烈冲突暂时平息而稍感喘息时,特朗普的言论打破了大家对和平的幻想,伊朗和以色列之间,关键问题没有解决,重新开火也只是时间早晚得问题,之时特朗普如此表态后,中东难道真的只是短暂和平,如此停火的意义又是什么?
最后通牒,美国对伊朗的威慑升级
特朗普在6月25日的北约峰会上直言不讳地宣称:“(美国的)打击让伊朗核计划倒退了数十年。”
战争硝烟未散,美国高层官员已密集发出赤裸裸的最后通牒,将威慑级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程度,明确划出不容逾越的红线。
6月25日,海牙北约峰会新闻发布会成为特朗普的宣示舞台。这位在重返白宫后再次成为全球焦点:以色列和伊朗都筋疲力尽了,看起来都不想继续打?但相信我,战斗随时可能重新开始。”
紧接着,他向伊朗隔空喊话:如果伊朗不让步……美国也可能将再次行动。
时间刚过不到24小时,他再次加码,矛头直指伊朗核活动核心:如果他们(伊朗)拒绝对其浓缩铀项目进行核查……我们将毫不犹豫地再次打击他们的核设施。
这才停火多久,美国开始对伊朗核威慑升级。如此强硬态度不仅来自特朗普本人。同日,被视为美国第二号人物的国务卿鲁比奥在另一场合发出严厉警告,其措辞更具直接威胁性:“我们完全掌握伊朗所有剩余核设施的确切位置坐标。如果德黑兰方面试图修复、重建那些刚刚被摧毁的关键核设施……美国将再次采取行动,目标是将其彻底、完全地从地图上抹去。”
美国总统中东特使史蒂夫·惠特科夫则在同一时间公开为伊朗划定了两条清晰、不容模糊的“红线”:第一条是铀浓缩活动的规模和纯度上限,第二条则是任何研发核武器的企图。
惠特科夫强调,核心原则是绝对的,绝不允许伊朗获得核武器,这对整个中东地区的和平至关重要。这种高压姿态,正是特朗普“预言”中东战火可能很快重燃的核心依据。
回看这12天的打击,伊朗毫不怯弱,但美以势头更加强劲,直指伊朗核设施。
6月13日以色列率先发动了代号未公开的军事突袭,目标直指伊朗核计划的心脏。这场被外界称为“12天战争”的冲突由此爆发。
以色列轰炸的焦点异常明确,伊朗境内多处关键核设施、多位伊朗革命卫队高级将领、若干名伊朗顶级核物理学家,以及多个战略空军基地,均在首轮打击的名单之上。以色列的突袭精准而致命,为后续更大规模的冲突埋下了爆点。
6月21日美东时间下午,美军正式强势介入冲突:美国海军最先进的“俄亥俄”级核动力潜艇在地中海某隐蔽位置,向伊朗腹地发射了超过24枚“战斧”巡航导弹。
同时,7架幽灵般的B-2“幽灵”隐形战略轰炸机从卡塔尔乌代德基地起飞,向伊朗境内倾泻了14枚单枚重达13.6吨的GBU-57 MOP“巨型钻地弹”,这种专门针对加固地下掩体的终极武器,直接命中了伊朗在伊斯法罕省等地的至少3处核心核设施。
短短12天交火造成了触目惊心的损失。伊朗议会最终披露的数据显示,627名伊朗人在空袭中丧生,4870人受伤。更为严重的是战斗力的折损,伊朗引以为傲的防空导弹部队近半数系统被摧毁于地面,多处关键核设施在钻地弹的直接命中下化为废墟。
绝境反击,伊朗核计划“狂飙”
在美国高强度的武力打击和咄咄逼人的“红线”威胁下,伊朗并没有像某些西方预期的那样选择屈服或示弱,反而以更坚决、更激烈的姿态宣布反击,直接将国际核监督体系拒之门外。
25日,伊朗议会以迅速且罕见的一致行动回应了国家的遭遇。议会主席团重要成员阿里礼萨·萨利米当天向外界宣布,议会正式批准了一项具有强烈对抗意味的法案:伊朗将暂停与国际原子能机构(IAEA)的任何合作。
法案的核心内容是立即终止IAEA核查人员对伊朗境内所有核设施、核材料及相关活动的监督和审查权限。这意味着全球核不扩散体系的关键监督机制在伊朗境内瞬间失效。
伊朗议会议长巴盖尔·加利巴夫在萨利米宣布后更进一步阐释了伊朗的战略意图,他的发言直截了当:我们不会因制裁和打击停下脚步!伊朗核计划将在技术能力范围内全力推进。
这无异于向美以宣告,伊朗不仅不会停止核活动,反而将进入一个被国民视为加速发展的新阶段。美国特使惠特科夫刚刚划下的两条“红线”并未对伊朗起到作用。
通过“去国际化”,伊朗试图夺回对自身核活动的绝对控制权。核设施即使被炸毁,美国精确掌握的坐标信息已失去价值,因为重建的节奏与位置可以完全由德黑兰自行决定。
伊朗此举虽属极端自卫,但也大大增加了核技术扩散的风险与地区核军备竞赛的恐慌。正如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格罗西曾担忧的:一旦监督失效,误判将引发灾难。
以色列与伊朗之间持续12天的血腥交锋虽然于6月25日左右勉强实现技术性停火,但在现实中,双方紧绷的安全神经从未真正松弛,战争的齿轮始终处于随时咬合的状态。
特朗普在6月25日海牙的预言并非空穴来风,其背后盘根错节着多个相互强化的冲突驱动器。对以色列而言,伊朗加速核计划本身就是宣战行为,对伊朗政府而言,恢复核能力关乎国家尊严与安全保障。
巨大的战争创伤在推动对抗而非和解。627名伊朗人丧生,4870人受伤,近半数防空体系及三处核心核设施化为齑粉,这些惨重代价在伊朗国内激起了强烈的复仇主义浪潮。
停火后,伊朗强硬派主导的议会迅速采取对抗行动,正是国内政治压力驱动下寻求强硬回应的体现。而在以色列方面,尽管军事成果显著,但其自身亦承受了国际舆论压力及潜在安全威胁。对伊朗决意推进核能力的认知一旦固化,先发制人打击再次成为以色列无法忽视的“合理性”选项。
这场由特朗普预言“很快再燃”的战争阴影,本质上是两条无法妥协的道路。
要么伊朗在高压下实质性停止核进展,接受远超伊核协议限制的严苛核查;要么美以将威胁转化为新一轮军事打击行动,届时战火范围与强度或将远超那惨烈的“12天”。
参考资料:美媒:特朗普庆功北约峰会“大胜”时,美国领导力却摇摇欲坠2025-06-25 22:28·观察者网
诚利和配资-查查看股票配资-股票按月配资开户-2024年正在受骗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